

福州噪声问题日益凸显 激情与环保如何兼得部门支招
当前,市区各公园、广场、街头绿地以及居民区附近,分布着许多规模不一的群众性文体活动群体。活动丰富了市民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身心健康,但其噪声扰民问题亦日益凸显。记者昨日获悉,市园林局、文化局为此提出了“鱼和熊掌”兼得的建议。
群众性文体活动
参与人数逐年上升
室外公共场所群众性文体活动作为丰富业余生活、增强身心健康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越来越受到市民的喜爱。市委、市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并积极支持。
目前,我市已有“激情福州大家唱”、广场健身舞等形式多样的室外公共场所群体性文体活动阵地近30个,每天晚上经常性参与活动的人数达万余人,形成了以温泉公园、西湖公园、五一广场、闽江公园等场所为辐射点的阵地网络,并快速向县乡拓展。与此同时,街头绿地和居民区附近,也分布着许多规模不一的群众性文体活动群体。这些群众活动内容广泛多样,主要有街舞、交际舞、腰鼓队、舞扇、健身操、激情广场大家唱等多种形式。
市园林局介绍,室外群众性文体活动的群体数量和参与人数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噪声问题逐渐凸显
然而,随着群众热情的日益高涨,噪声问题也逐渐凸显。
记者了解,室外群众性文体活动噪声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活动群体配置的管弦、打击类乐器和高音喇叭等电声扩音设备产生的;二是活动群体在活动过程中激情勃发产生的。目前,活动群体在活动时产生的噪声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尤其是“大家唱”噪声污染情况比较严重。
由于活动地点基本上分布在公园内、住宅区旁,其产生的噪声影响了公园游客和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据市园林局介绍,噪声投诉的内容集中在严重影响婴儿、老人、市民、倒班人员的正常休息睡眠以及学生的学习等。不少活动群体被周边居民、游客投诉了不下100次,而且投诉居高不下。
防治噪声污染
存在三个难点
尽管有关单位积极整治这些噪声污染,但一直难有成效。记者了解到,防治难点主要有三个:
一是活动群体一般是个别热心人员牵头组织、群众自发参与的非独立法人的临时性松散群体,组织管理能力不强。加上有的参与者文明素质较低,法律法规意识较为薄弱,使得防治的难度大大增加。
二是噪声污染往往是参与者集体产生,而在实际执法中难以明确认定个人的噪声污染行为。目前室外活动场所均没有配备噪声污染检测设备,无法随时对噪声进行检测记录。难以确认违规者、证据缺乏等导致无法对噪声污染依法进行处罚。
三是这些活动一般都在早上6时30分至8时30分和晚上7时至9时开展,而执法部门仅有执法人员值班,面对大量的、来自全市各个角落的噪声污染投诉,执法力量显得薄弱,难以应付。
有关部门建议
科学规划正确引导
“规划部门要加快室外公共文化娱乐场地的规划建设步伐,开辟新的、环境优美的、方便群众的、不会对周边群众造成较大影响的文化娱乐场地。环境部门应在容易产生噪声的场所,统一设置噪声分贝监控设备,并在活动地点张贴相关法规、通告,便于参与的群众加强自律、互相监督和执法部门对噪声的管理。文化部门要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来吸引周边群众参与。”市文化局建议,园林部门、城市管理执法部门应在不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公园内的区域点位和城市广场、街心花园等地设立公告牌,并为群众提供合适的文化娱乐地点指南,引导群众将活动转移到合适的地方去。
“在调查中发现,闽江公园在群众性文体活动管理中比较有特色,值得借鉴推广。”市园林局介绍,群众性文体活动成立时要到闽江公园管理处登记且需持社区介绍信,其目的是使社区介入共同协调管理。每个团体中指定一个人,有电工知识及协调能力,并留有电话专门与管理处沟通协调。管理处设立专门协调机构,专人负责协调工作,并安排有关人员协助维持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