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 资讯 > 详细介绍
商业噪音扰民问题系列报道

拒绝商业噪音———
    “健康居住”还需规范管理
    “按照法律有关规定,商业噪音属于公安部门管理。但作为基层派出所,警力严重不足,根本没有太多的精力去管理,法律成了一纸空文。”黄春丽说,以新建社区为例,常住人口就有1万多人,而社区民警只有一个,平时派出所工作量大,即使有居民投诉,他们也很难抽出时间去处理。因此,职能部门除了要加强人员配备之外,很多市民期待城市综合执法局的成立,这些人员就可到一线去,为基层民警减负。
    “随着市民生活环境的不断提高,管理部门的管理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章祖克说,商业叫卖是商家从事商业活动进行市场竞争的一种方式,完全制止也不太现实,但是既然商业噪音已经影响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就不能仅靠民警搞突击活动了。商业噪音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政府应从长远考虑,建立一项长效干预机制,使有关管理部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进一步规范商业行为,还市民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林飞航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各职能部门要司尽其责,通过他律、提高自律。
    黄春丽表示,治理商业噪音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管理。比如《天津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不仅明确禁止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喇叭,或采用其他发出高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还对相关管理职能部门做了明细分工。
    黄相钰分析说,商家使用高音喇叭招揽顾客的做法,是从众心理在作祟。其根源在于商业区和居民区功能的商住一体化布局。他建议,要保证执法的持久性,首先法规上要注重严谨性和可操作性,可制定出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不同达标噪声分贝定值,商家在申请工商营业执照时就予以写明,并明确罚则。
>>>他山之石
    武汉整治商业噪音有办法     
    商业噪音问题被武汉首次纳入双创文明考核范围,对各中心城区商业网点密集区域的商业噪音进行专项治理。商业噪音扰民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噪音降没降,将被计分考核。实行日查、月评、季公示,长期控管。
    在武汉,中山大道商业噪音扰民成为首个整治对象。城管大队使用录音、录像设备,对各商业网点的噪音扰民行为进行调查取证,并向40余家商家下达了限期改正通知书,暂扣高音喇叭40套。部分商业网点自撤高音喇叭50套。
    此外,武汉市城管局还公布了投诉热线,各区域城管局也公布了关于商业噪音整治投诉的举报电话,并明确表示:商业噪音扰民最高可处罚违规商家1000元。(据楚天金报)    
    编后:本报“商业噪音扰民问题系列报道”今天刊发第四篇,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调查讨论也将暂告一个段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此罢笔,我们仍会继续关注这个事关民生的问题。
    商家制造商业噪音,和企业排放有害物质,都是污染环境,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所不同的是,企业污染是有形的,危害是看得见的、可感受的;而商业噪音是无形的,对人体的伤害也是潜移默化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是商业噪音为什么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批评,成为当前投诉热点的根本原因。
    我们可以对企业污染采取严格的管理,严厉的处罚,为什么就不能对商业噪音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从源头上杜绝商业噪音的产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如果我们放纵商业噪音泛滥成灾,于情、于理、于法,都是说不过去的。
    但愿我们对商业噪音的关注早日成为历史,但愿大家都不再为商业噪音烦心。